沈月孵化闺蜜当网红
在娱乐圈,明星与素人闺蜜的友情故事正悄然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,沈月与翁小雯的互动便是典型案例—当明星好友的光环为素人闺蜜带来流量,友情便成了网红孵化的捷径。沈月凭借生活化vlog走红,而她的闺蜜翁小雯则从幕后走到台前,从“沈月的摄影师”转型为旅行博主,接广告、环游世界,甚至因婚礼上沈月的一捧眼泪登上热搜。
这种“明星带素人”的共生关系,既满足了粉丝对偶像私生活的窥探欲,也为素人提供了快速积累粉丝的通道。翁小雯的走红路径清晰可见:早期微博内容几乎全与沈月相关,点赞量最高的动态也离不开这位明星好友的加持。沈月频繁在镜头前提及翁小雯,甚至为其拍摄专属综艺《快乐的大人》,无形中为闺蜜贴上“氧气网红”的标签。
类似案例还有田曦薇与肖露—肖露微博数据最好的内容均与田曦薇互动有关,两人CP超话更成为粉丝考古圣地,明星的主动“引流”,让素人闺蜜省去了从零起步的艰辛,直接跃升为有商业价值的KOL。然而,这种依赖明星光环的网红之路并非没有代价,翁小雯虽尝试转向旅行博主,但妆容风格仍被指“宛宛类月”;肖露的文艺博主身份也因田曦薇相关内容占比过高而显得单薄。
更现实的是一旦脱离明星话题,她们的流量往往断崖式下跌,例如虞书欣闺蜜刘虞佳,尽管已转型为母婴博主,但置顶视频仍是探班虞书欣的旧内容,广告受众与明星粉丝高度重合。这暴露出此类网红的共性困境:既享受明星流量红利,又难以摆脱“某某好友”的附属身份。 不可否认,这些友情本身或许真挚—沈月在婚礼上的眼泪、田曦薇连续六年为肖露庆生,都是情感的真实投射。
但娱乐圈的规则早已将人际关系转化为资源交换:明星通过“接地气”的友情故事强化人设,闺蜜则借助曝光实现阶层跃升。当翁小雯们接广告、刘虞佳开代购店时,她们已从“素人朋友”进阶为成熟的商业个体。这场看似温情的“孵化”,本质是流量经济下的合谋,或许正如网友调侃:“每个网红背后,可能都缺一个明星闺蜜。”